然而除了少量已制定報箱建造標準的區域(如重慶、內蒙古等地),并履行報箱建造標準比較,新建小區報箱建造履行狀況較好,裝箱率可9。大部分區域只要相關文件,沒有制條文和標準,導致小區、社區無法通郵、補建的狀況較多。因為在規劃源頭上沒有相關標準導致住所設計時,缺乏對報箱的考慮,沒有預留報箱建造場所。對報箱在居住區內的位置考慮不周,給用戶在收取、投遞員投遞上不方便。
調查顯示,報箱的裝置場所:小區入口處占比18,單元門禁內占比23,單元門禁外49,樓棟間占比8,地下占比2,咱們建議:報箱的建造裝置場所規劃,應根據修建物當地所處的地輿、氣候條件對報箱建造的影響而活掌握。
因各區域地輿、氣候差異較大,在標準中應針對不同狀況,應根據各地的實際狀況別離注明報箱建造的注意事項。
1.在日照烈區域(昆明):外置報箱雨棚資料不宜用能力差的資料,如陽光板等塑料資料;
2.降雨量大、且氣候潮濕的區域(如廣東、廣西、湖南、四川、重慶等區域):(1)、報箱不宜設在修建物外;(2)、箱體宜運用不易銹蝕的資料(建議盡可能采用不銹鋼原料),不宜運用鐵板、塑料;
3.寒冷區域(如沈陽、哈爾濱等地):可裝置在1層大內(因雨雪氣候簡單損壞報箱;寒冷氣候人們不肯出門取);
4.風沙大的區域(如內蒙古、甘肅等地):室外報箱宜運用沉默式,開口式宜設于修建物內;
5.報箱公臺?ě颶風區域(如福建、浙江、廣東等地):宜設于修建物內(因室外報箱即使是裝置了遮雨棚風也很簡單把件弄濕);
